1930 年代的饑荒在 7 年后繼續(xù)影響烏克蘭的健康
一項基于 1930 年代初期奪走數百萬烏克蘭人生命的致命饑荒的研究揭示了營養(yǎng)不良對發(fā)育中的胎兒的長期影響。
這段悲慘的歷史被烏克蘭人銘記為大饑荒,這意味著死于饑餓。1932 年和 1933 年的糧食供應被蘇聯(lián)故意切斷,導致烏克蘭各省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營養(yǎng)不良。
現(xiàn)在,分析一下烏克蘭的國民糖尿病登記處發(fā)現(xiàn),在大饑荒高峰期受災最嚴重的省份中,處于早期妊娠期的幸存者生下的孩子后來發(fā)展為II型糖尿病的可能性是饑荒之外懷孕的人的兩倍多。
這些診斷發(fā)生在饑荒后的四到七十年之間。
“調查結果......指出當前俄烏戰(zhàn)爭可能造成的長期公共衛(wèi)生后果,”寫奧地利物理學家彼得·克里梅克(Peter Klimek)和斯特凡·瑟納(Stefan Thurner)沒有參與目前的研究。
聯(lián)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估計,到 2023 年,約有 1100 萬烏克蘭人面臨饑餓風險。同年,187,000名兒童出生。
如果今天的饑荒對發(fā)育中的胎兒產生與大饑荒相同的代際影響,Klimek和Thurner計算出,那么在未來幾十年內,可能會有19,000多人受到糖尿病的影響。
其他研究在大饑荒中發(fā)現(xiàn),II型糖尿病在歷史上遭受嚴重饑荒地區(qū)的男性和女性中的發(fā)病率是男性和女性的1.5倍。
但這項新的分析調查了懷孕期間和兒童早期的營養(yǎng)不良如何影響全國下一代的長期健康結果。
由哥倫比亞大學的流行病學家LH Lumey領導的研究小組使用2000年至2008年的國家糖尿病登記處,比較了1930年至1938年烏克蘭所有省份的出生數據。
他們的最終研究人群包括1930年至1938年間超過1000萬蘇聯(lián)烏克蘭出生的人。
近15%的人出生在極度饑荒的地區(qū),近40%的人出生在被歸類為“非常嚴重”的饑荒地區(qū)。
最后,Lumey和他的同事們著名的“在1934年初遭受饑荒的烏克蘭省份出生的人中,晚年患[II型糖尿病]的幾率增加了兩倍以上。
這些新生兒是在 1933 年烏克蘭饑荒最嚴重的六個月期間受孕的,估計每天有 28,000 人喪生。事實上,超過80%的死于大饑荒的死亡發(fā)生在1933年的前七個月。
相較于中國歷史上的饑荒研究,最近的研究發(fā)現(xiàn),只有在烏克蘭饑荒期間在母親子宮里的人,在以后的生活中患II型糖尿病的風險才會增加。
在妊娠中期或晚期或生命早期暴露于烏克蘭饑荒的嬰兒沒有面臨同樣的風險。
“我們對中國饑荒研究的分析表明,中年的不良健康結果通常歸因于早年遭受饑荒的影響,”寫Lumey和同事們。
但這些估計將所有年齡段的兒童混為一談,正如作者所解釋的那樣,可能只有在發(fā)育的早期階段,營養(yǎng)不良才是代謝疾病的風險。
“盡管被診斷為[II型糖尿病]的可能性取決于許多因素,但在這種情況下暴露于饑荒似乎是壓倒所有其他因素的主要因素,”結束盧米和他的同事們。
該研究發(fā)表在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