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大腦受體解釋了為什么“處女”雄性蠕蟲會冒更多風險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雄性蛔蟲比它們的配偶更不善于從經驗中學習,經常達到接受危及生命的風險的地步。
奇怪的是,一旦它們發(fā)生性關系,這種缺乏良好判斷力的情況似乎就平靜下來了,這表明繁殖的沖動主導了雄性蠕蟲的大腦,而不是受到傷害的風險。
研究人員將這種現(xiàn)象與蠕蟲大腦中的一種特定蛋白質聯(lián)系起來——這種蛋白質與其他動物中發(fā)現(xiàn)的一種蛋白質密切相關。
在蛔蟲中,這種蛋白質被稱為神經肽受體 NPR-5,它參與覓食和轉義響應,似乎通過改變大腦活動來調節(jié)男性學習。
這種受體在哺乳動物(包括人類)中具有等效物。我們的神經肽被一種叫做 NPY 的神經肽激活,它是各種行為的關鍵調節(jié)因子,包括學習和記憶。
“在過去的研究中,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雌性小鼠的 NPY 水平低于雄性,他們假設這就是為什么它們在應對危險時對壓力更敏感的原因,”解釋Meital Oren-Suissa,魏茨曼腦科學系 Oren 實驗室的負責人。
“盡管人類行為要復雜得多,但我們的研究為理解更復雜生物體中的性別差異奠定了基礎。”
研究特點秀麗隱桿線蟲,一種廣泛用作模式生物的物種。秀麗隱桿線蟲有一個樸實無華的神經系統(tǒng),有幾百個神經細胞,它是唯一一個神經元連接在兩性中都被完全定位的物種。這些聯(lián)系在出生時都是相同的,只有在蠕蟲成熟后才會因性別而有所不同。
該物種非常適合闡明線蟲性別之間的遺傳差異,因為個體蠕蟲的性別主要由基因決定,而沒有激素等復雜因素。
與哺乳動物不同,蛔蟲具有兩性:雄性和雌雄同體,可以被認為是“自育”雌性,具有創(chuàng)造自己的精子并自行繁殖的能力。
該研究測試了兩性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使用聞起來有吸引力的有害細菌秀麗隱桿線蟲,作者首先讓每個性別都暴露在一種芳香的毒藥中。
一旦它們對這種毒素有了經驗,蠕蟲就可以在有毒細菌或不太開胃但無害的選擇之間進行選擇。研究發(fā)現(xiàn),暴露的雌雄同體會很快轉向危害較小的食物,但大多數暴露的雄性會堅持使用氣味更好的細菌,即使這會讓他們生病。只有在經過更長時間的訓練后,雄性才開始避免有毒食物。
在暴露的雌雄同體蠕蟲中,與嗅覺排斥相關的神經元在再次遇到有毒食物時變得更加活躍,但類似的效果并未發(fā)生在暴露的雄性中。
為了調查為什么會這樣,研究人員對雄性神經系統(tǒng)進行了一些修補、基因工程的雌雄同體蠕蟲。這種“大腦交換”足以導致蠕蟲的學習能力明顯下降。
很能說明問題的是,讓雄性蠕蟲將疾病與有毒細菌的氣味聯(lián)系起來,需要的不僅僅是調整它們的神經系統(tǒng)。還需要改變他們消化解剖結構的性別。
“這一發(fā)現(xiàn)和其他發(fā)現(xiàn)使我們假設消化系統(tǒng)和神經系統(tǒng)相互交流——可能使用神經肽,一種附著在神經元上并影響神經元的短蛋白——并且這種交流抑制了蠕蟲的學習能力,”說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和神經生物學家Sonu Peedikayil-Kurien是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博士生。
當男性暴露于有毒細菌時,研究人員注意到大腦中 NPR-5 受體的表達降低。因此,他們創(chuàng)造了完全缺乏這種受體的雄性,在此過程中增強了他們的學習。
當研究人員恢復 NPR-5 表達時,這種認知優(yōu)勢消失了,導致研究人員懷疑這種受體抑制了男性的學習。
雖然學會避免危險通常是適應性的,但雄性也面臨著優(yōu)先考慮繁殖的進化壓力,解釋說奧倫-蘇伊薩,他領導魏茨曼腦科學系的 Oren 實驗室。
“我們在這種情況下發(fā)現(xiàn)的一個重要點是,當我們允許雄性蠕蟲在 [暴露] 期間與雌性蠕蟲交配時,我們看到它們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有所提高,”O(jiān)ren-Suissa說.
“事實上,你可以說我們確定的受體負責男性將優(yōu)先考慮繁殖而不是從經驗中學習這一事實,作為其決策過程的一部分,”她增加.
“我們知道雄性蠕蟲會放棄食物尋找配偶,因此它們生育的沖動有可能克服了其他進化壓力,例如需要避免危險?!?/span>
該研究發(fā)表在自然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