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拯救你的論文新穎性
據美國科學基金會統(tǒng)計,一個科技人員花費在查找和消化科技資料上的時間占全部科研時間的51%,計劃思考占8%,實驗研究占33%,書面總結占8%。由上述統(tǒng)計數字可以看出,科研人員花費在科技出版物上的時間為全部科技時間的60%。怎么才能既有效縮短書寫SCI論文時間,又不會降低論文的質量?、
1.三思而后行
⒈?做研究之前,構思好論文研究結果,能不能發(fā)表?能發(fā)表在哪里?把文章的框架規(guī)劃好,空去數據,做完實驗填上數據。
⒉ 文獻有時候會成為論文的一部分,文獻全面的話,更有利于增加說服力。
⒊ 想知道如何把文章架起來,就要知道別人是如何討論的,還要知道自己的數據是不是能得出與別人不同的論點,或者實驗方法別人沒有用過……這個過程就是閱讀文獻及思考的過程,這些搞清楚了,寫就簡單了!
⒋?閱讀文獻要盡可能全面,三思而后行。要是先做實驗,做完后才發(fā)現(xiàn)別人做過,或者實驗結果無法用理論來解釋,豈不是冤大頭?
2.如何科學選題
1. 課題選擇和國際接軌。想在國際核心期刊發(fā)表文章,就必須了解國際研究動態(tài),選擇與國際學術研究合拍的課題。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我國科學研究選題與國際先進水平還有一定距離。我國一家權威科研機構不久前在國內挑選了許多前沿領域的研究課題,準備參與國際合作,但到美國后發(fā)現(xiàn)近三分之二的課題已經不屬前沿,在美國很少有人研究。在高校,一些教師治學嚴謹、基礎扎實,但科研成果不突出,重要原因就是不重視有關領域學術動態(tài),不能選得合適的課題。
2. 課題要有可發(fā)展性。課題可發(fā)展性對高水平論文的持續(xù)產出具有極大作用。中國科技大學范洪義另辟蹊徑,發(fā)展了諾貝爾獎得主狄拉克 (Dirac) 奠定的量子論的符號法,系統(tǒng)地建立了“有序算符內的積分理論”, 1998 年有 24 篇論文被 SCI 收錄。他對自己論文高產的解釋是,研究“具有開創(chuàng)性,突破一點以后就可以向縱深發(fā)展,使研究工作自成系列、成面成片”。
3. 借助工具選題
①查閱有關領域的檢索工具,這些工具各高校都有;
②了解 SCI 收錄期刊所反映的科技動態(tài), ISI 期刊信息可從?http://www.isinet.com?查獲,也可從 SCI 印刷版每期A、D分冊的來源出版物目錄 (Lists of Source Publications) 查找,還可從 ISI 引用期刊報告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簡稱 JCR) 了解期刊信息,該文獻有印刷版、網絡版 (JCR on the Web) 和光盤版 (JCR on CD-ROM) ;
③利用 ISI 提供的選題工具幫助,例如,能對正在開展的工作進行量化分析,以保證用戶科學研究同科學發(fā)展趨向一致的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介紹有關最杰出人物研究狀況、有關領域研究熱點和發(fā)展趨向的 (ISI Highly Cited.com) ;
④利用網上數據庫了解國際學術研究動態(tài)及有關資料。只要有心參與國際學術競爭,選擇與國際學術研究接軌的課題并不存在難以克服的障礙。
3.如何獲得好的idea
無論是臨床還是基礎科研,最關鍵的是 idea , idea 的出臺決定了科研水平和檔次。高水平的科學家一聽你的科研課題和方向,就能判斷你的科研水平。因此,獲得好的 idea 是至關重要的。
1. 優(yōu)秀科學家要具備敏銳的科研嗅覺,而這種敏銳性是經過長期的思考和實踐獲得的。通過幾天或半個月的苦思冥想得到了一個自以為很好的 idea ,很可能是別人十幾年前就做過的工作。但新手上路時重復一些經典實驗以獲得經驗是很正常的。此外,科研要注重質量,千萬不要為單純地追求數量而令懂行的人嘲笑。
那么,我們要如何獲得 idea 呢?
A. 大量地、仔細地閱讀文獻,多聽學術報告、多與同行探討,從中獲得啟示,不能急于求成。
?B. 總結感興趣的領域內尚未探討過但很有意義的課題;
C. 總結爭論性很強的問題,反復比較研究方法和結論,從中發(fā)現(xiàn)切入點;
D. 善于抓住科研過程中遇到的難以解釋的問題,往往會成為思維的閃光點;
E. 細致地擬定方案,論證可行性。2. 獲得 idea 的兩種途徑:傳統(tǒng)途徑就是先閱讀大量科研論文,弄清目前的研究現(xiàn)狀和要解決的問題等;非傳統(tǒng)途徑是自己先冥思苦想一段時間,有了自己的 idea 后再去查文獻。這樣不會讓以往的研究限制你的思維,不失為一個很好的方法。別人沒作過的東西,也許不是因為別人沒想到,而是因為沒有意義或者沒有可能性。
3. 獲得良好 idea 的基礎前提
A. 在科研前必須彌補基礎知識,這是看懂文獻的基礎,比如醫(yī)學方向:《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基因 VIII 》必看 ( 先看中文版翟中和《細胞》王境巖《生化》趙壽元《遺傳》朱玉賢《分子》;再看英文的 Albez 《?cell?》賴寧格《?biochemistry?》還有經典的《?gene 8?》 ) 。
B. 廣泛閱讀文獻是支撐。碩士至少查閱 600 篇,粗看 300 篇,細看 100 篇,研讀 50 篇。博士至少再多一倍,并始終關注國際動態(tài)?!?nature?》《?science?》《?cell?》《?PNAS?》《?JBC?》《?MBC?》《?Genes & Development?》不放過, SCI-3 分以上期刊應該耳熟能詳!
C. 學會閱讀文獻,讀懂文章。建議先 review 再 article ,先中后英;中文只看《科學通報》《中國科學》,其他不看;看 10-20 篇 review 后再看研究性論文。拿到一篇研究性論文,先看標題,立即停住,問自己幾個問題:
(1) 這文章是怎么做的 ( 可參考材料方法 ) ?會做哪些內容來說明其標題??
(2) 他為什么要做這個??
(3) 如文章是近半年內發(fā)表的,該文章解決了什么問題?引出了什么問題 ( 結合你看的綜述 ) ?接下來仔細看摘要,就知道你的想法是否與別人吻合?
(4) 他的實驗結果有什么地方不完善?有沒有深入或拓展到底?一般來說, SCI-3 分以下的文章只可能做了一部分機理,下面肯定有東西可做,關鍵是你自己要思考,去發(fā)現(xiàn)。
?4. 長期作戰(zhàn),持之以恒。做好上面所述要求肯定會有所謂的 idea ,但過程艱辛,需長時間磨練,需要 patience 和 passion 。有天賦的人能考上海中科院生命科學院,北京中科院那幾個所,北大、清華。耐心干 5 年,這些地方正為中國帶來更多本土 nature 、 science 文章。
4.博士如何寫出好文章
1.?幾點忠告:多看 paper 沒有壞處;多找非老板的其他人,如其他教授、 postdoc 、前輩師兄等討論,借雞下蛋;可以動手的東西容易上手,比如軟件等;找機會去開會,認識牛人,不發(fā) paper ,做做 volunteer ,或者參加 phd symposium 之類;主動參加 seminar ,自己講幾次看過的 paper ,最好能夠組織一個 topic 拉幾個師兄弟和 postdoc 參加,注意找?guī)妆窘炭茣纯?,打好基礎。
2. 如何獲得 idea:
?A. 需對研究的領域有一個全局性了解,按老板的話說是要有 bird eye 。
B. 要有 bird eye ,需比較全面地閱讀本領域文章。讀文章要其 idea ,總結成一句話,并用卡片記錄好,分類整理。如果把別人文章的 idea 總結成一句話,就容易理解它的本質,也好作變化。
C. 讀了很多文章后,可以寫一個 special study?。將讀過的本領域東西系統(tǒng)總結在一起,相當于你的綜合理解,也就是 bird eye 看到的東西了,以后翻閱起來也相當方便。
D.?用心分析別人的 idea ,任何一個 idea 都有 weakness?;想辦法解決它,那就成了自己的 idea 。最好的辦法就是看大牛的 paper ,無論他有多牛,他的文章總是在說一個方面,總有其他東西沒有包括進去,把他的文章認真精讀了,總會發(fā)現(xiàn)漏洞和不足或不全面之處,然后你就知道該怎么做了。記?。好科恼聨缀醵加猩形纯紤]完全的東西。
E.?時不時閱讀更廣泛領域的東西,擴大 bird eye 范圍。對領域外的感興趣的文章進行 copy 收藏,這個叫 walk around a little bit ,很多領域外的東西可以借鑒,通過學科交叉從而產生 new idea 。
?F.?經常跟牛人、博士后或高年級博士等有思想的人 ( 最好不是相同專業(yè),而是相關專業(yè)或交叉學科 ) 討論,也容易出 idea 。再有就是,關注其他專業(yè)的書籍、雜志等信息,從中獲取交叉創(chuàng)新的idea。
中國建筑裝飾裝修
合作期刊 - 國家級期刊
物流工程與管理
合作期刊 - 國家級期刊
時代汽車
交通運輸經濟 - 國家級期刊
衛(wèi)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
合作期刊 - 省級期刊
美與時代
合作期刊 - 省級期刊
企業(yè)技術開發(fā)
企業(yè)經濟 - 省級期刊
教育現(xiàn)代化
合作期刊 - 國家級期刊
中小學電教
合作期刊 - 省級期刊
時代報告
世界文學 - 省級期刊
文學教育
中國文學 - 省級期刊